当前位置:
2018年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候选人聊城推荐人选公示
时间:2018-08-24 16:44:49
字号:


按照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寻找最美基层农技员活动”的要求,经县级选拔、审核、推荐,由市级审核、评审,推荐赵学科、王洪山、岳雪龙、王之桥、许英范、江延荣、李其成、肖从忠8名基层农技人员为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候选人,现予公示,公示日期8月24日至8月30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本公示的推荐人选有异议,均可在8月30日前,以书面形式向聊城市农业委员会科技科提出,单位提出异议的,要在异议材料上加盖公章并注明联系方式;个人提出异议的,需写明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签署真实姓名,反映问题要实事求是。


联系电话:0635-6109626


联系邮箱:2008lckjk@163.com


联系人: 樊春燕 王远亮


附件:2018年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候选人聊城推荐人选




聊城市农业委员会


2018年8月24日


2018年山东省“最美基层农技员”候选人聊城推荐人选



赵学科,男,汉族,1969年6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东阿县大桥镇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获得表彰奖励: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


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先进工作者;聊城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二等奖;聊城市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三等奖;全省农技推广先进个人等。从事农技推广服务26年。多年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示范指导工作中去。走村串户与群众座谈了解需求,农闲时节深入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询问对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工作的意见,还根据农时提前制定技术指导意见,每年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根据村民的反映,实地查看,现场指导。要求各行政村在农闲时节专门召集本村村民搞农业技术专题培训会,并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农忙时节利用早中晚广播会宣讲农业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日常宣传和监管相结合,每年检测样品1500余个,参与县科技局和县科协对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科技扶贫工作。


王洪山,男,汉族,1963年4月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现任职于山东莘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任环能站站长,高级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服务40年。表彰奖励25次县级及县级以上10项,“全国农牧鱼业丰收奖”二等奖;“全国农牧鱼业丰收奖”三等奖;“山东省农牧鱼业丰收奖”二等奖;全省第六届优秀乡镇农技人员;2015年8月《控制日光温室温湿度防控黄瓜霜霉病技术》被聊城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局、市科协联合评为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聊城市农农业先进工作者等;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书1项:户用沼气池建设及综合利用研究与推广(鲁农科丰成鉴字[2015]第10号)。发表论文20余篇。参加工作40年来,其中在乡镇工作26年,为农技推广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岳雪龙,男,1972年生人,研究生学历,1993年参加工作,历现任莘县河店镇农技站技术站站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5年,其中乡镇农技站工作25年,先后被省农业厅评为“先进个人”;被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农业厅评为“第五届省级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山东省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过,被聊城大学农学院、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聘为校外指导老师;代表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出席了农业部座谈会,带领的河店镇农技站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认定为“全国五星乡镇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举办各种规模的培训班(在县里、镇里、村里和田间地头棚内等)、印发明白纸、建立了15个微信群,共有好友1560人,在农忙季节,给农民办技术培训班50多次,培训4000多人次。每年在莘县电视台、山东省电视台农科频道给棚户讲课多次,每年印发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明白纸3万份。


王之桥,男,汉族,1966年2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时间32年。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贰等奖;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聊城市委、市政府农业生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聊城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聊城市科技成果奖;聊城市科技成果奖;发表《河北农业科技》“糯玉米双季高效栽培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提升土壤有机质”“棉田盲蝽象的识别及综合防控技术”三篇论文。认真做好小麦种植面积核定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政策宣传工作。并及时上报。在全镇范围内,结合前几年小麦良种补贴,做好小麦良种普及及推广工作。使全镇小麦良种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技术层面,做好小麦宽幅精播高栽培及氮肥后移技术,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大力推广玉米“一增四改”及晚收增产技术,“一防双减”技术。在全镇范围内,认真做好小麦、玉米政策性保险的宣传、保费的收缴、理赔工作。堂邑镇全镇共有食用菌4千万斤,及时的做好食用菌农户的技术指导工作。


许英范,男,汉族,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现任职于聊城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朱老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从事农技推广服务31年。省级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先进个人;山东省农业厅记二等功奖励;山东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聊城市优秀科技人才 ;聊城市 农 牧技术推广先进个人;聊城市农技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全市最美农技员。自198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一线工作,主要从事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新品种的推广、栽培技术标准化的更新、新型实用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三十几年如一日。高产攻关,为农业发展辟新路在长期的农技推广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做了大量的工作日记,为科技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先后扶持帮助百余户农民走上了靠种植致富之路。


江延荣,女,汉族,1975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艺师,现任职于冠县范寨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技推广服务23年。第九届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聊城市粮食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被山东省农业厅授予省级三等奖;全市“三农”工作先进个人;全县基层“优秀农技指导员”;冠县农业局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环保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聊城市科学技术局市级奖励;县巾帼扶贫先进个人。积极参与聊城市粮食高产创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取得省级成果三等奖,参与了玉米高产高效节水环保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取得聊城市科技局鉴定的科学技术成果。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参与完成项目试验田与简化栽培增产增效技术示范田的建设,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以及发放技术资料等,促进了聊玉23号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先后共发表论文四篇;认真抓好棉花、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良种推广工作。近几年每年推广小麦良种100万斤左右,统一供种能保证良种的质量、纯度。做好小麦、玉米测土配方肥推广工作。认真组织,积极宣传,大力实施配方施肥整村、整镇等整建制推进,扩大技术进村入户搞好宣传。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节能减排;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小麦“一喷三防”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五年来每年都承担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工作,和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农业先进技术的应用;严把质量安全关,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不定期到基地督查和定期检测样品,让老百姓吃上放心粮和菜。


李其成,男,汉族,1971年6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农艺师,现任职于茌平县冯官屯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从事农技推广时间25年。2017年3月10日我站代表聊城市迎接国家农业部考评组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的考评。考评组充分肯定了我站所做的工作及成绩。2012、2013、2014年连续被茌平县科技特派员工程领导小组评为先进个人;2009、2010、2012、2013、2017年度考核为优秀档次;2007年10月被聊城市农业局授予首届聊城市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荣誉称号。2015年6 月实用新型专利:《直拱旋覆深耕犁》。在大田小麦上,主推优良品种济麦22和鲁原502;健全了全镇农技推广网络,做好村级技术员和广大农户的培训工作。依托省高产创建和国家农技推广补助项目武赵示范基地每年集合种粮规模户召开大型观摩培训会4次,发放技术材料3000余份;结合国家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主动帮助农业新业态新动能发展,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的服务。在农业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4篇。

肖从忠,男,汉族,1972年10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助理农艺师,现任高唐县清平镇农技站站长,从事农技推广服务25年。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组织管理工作先进工作者;高唐县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高唐县二次创业党员先锋荣誉称号;多次别评为市、县级先进工作者。2014年度推广花生原种6200亩,推广起垄覆膜单粒播技术30000亩,建立于楼村、清旭科技园、杨庄村、许庄和新村300亩示范方5处,沈庄千亩示范方1处,推广花生播种专用耧10台,推广花生收获机6台。推广鲁西地区实现大面积花生种植机械化起垄覆膜单粒播技术。彻底淘汰了百年的花生老品种,实现了机械化收获花生。劳动效率提高3倍,在鲁西地区推广麦后直播起垄覆膜单粒播花生种植模式实验田。花生产量由原来的每亩500斤,提升到每亩800—1000斤,亩收入比传统平地种植增收1000—1750元,被农民日报、大众日报、聊城日报、聊城农委网站、高唐州报、高唐电视台专题报道;累计推广起垄覆膜单粒播技术15万亩,建立王浩村、刘振庄村、许庄、东大,石庄、马庄和刘海子300亩示范方7处,新村沈庄千亩示范方2处,推广花生播种专用耧10台,推广花生收获机6台;推广麦后直播花生种植1600亩,推广新式花生播种专用耧26台;行使内检员职责,指导清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金梨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有机食品的要求,2012年顺利通过转化期,获得有机农业证书,2012年举办“高唐县首届黄金梨采摘节”,高唐州报跟踪专题报道。全镇绿色食品目前达到20个,范围涵盖花生、黑小麦、西红柿、香菜、西瓜、菜椒、玫瑰花系列、酱油系列、黄金梨、苹果等;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全镇10万亩耕地,实现了全覆盖。年下村200多天,集中培训农民百次,田间课堂200次;从2010年的50个棚发展到现在的1000余个大棚,其中冬暖式360个;2017年以来加入杜立芝科技服务团队,下村200多次,现场给群众释疑解惑,蔬菜的各种病症处理,小麦各个时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具体指导农户268户,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3000余亩;全镇11万亩小麦玉米,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在2017年6月2号暴风雨灾情中及时赔付到位,有利的维护了农业生产。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