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 | 李明芳 | 建议时间 | 2024-03-29 |
---|---|---|---|
建议内容 |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国际国内编织品市场前景广阔,备受消费者喜爱。比如利用小麦秸秆编织篮子、衣服收纳筐等,或者利用当地丰富的玉米皮、柳树枝条、毛线、尼龙绳等自然资源,编织成的坐垫、床垫、茶盘、工艺品等手工艺品,非常受市场的欢迎。 聊城域内有充沛的小麦秸秆、玉米皮资源,也孕育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草编技艺。手工编织简单易学,方便操作,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文化学历限制,村民可以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编织增加收入,同时也可以帮助无法外出工作的人,如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居家就业。为进一步发挥产业支撑作用,带动农民增收,推进乡村振兴,为村民“编织”一条增收致富路。为此建议: 一、一条龙服务:创新经营模式,加快我市编织工坊发展。 成立“编织非遗工坊”或合作社,紧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根据乡村百姓增收现状以及生产、生活习性,创新运营,采取“非遗工坊+基地+农户”一条龙式家庭分散型传承生产的运营模式。这种工坊生产运营模式,既不受季节、场地、时间、农时和人员的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高低等条件限制,由编织非遗工坊负责提供草编技术和部分材料,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免费培训,分发到农家制作生产,再对其编织产品以质论价、按量回收。 编织非遗工坊充分发挥龙头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在乡村实行“划片为点,点设基地”的方式,共设立传承生产基地,同时指定熟练草编技术的当地人员具体负责所在区域的编织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 二、“一盘棋”培训:强化传承培训,提升农民编织技艺水平。 在加快运营的同时,不断强化传承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艺水平,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点对点培训与一对一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充分发挥草编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通过不同形式举办草编技艺培训班,悉心向农村妇女和有编织作创业意向的百姓传授编织技艺。利用电视媒体,录制《编织技艺》视频光盘,发放给农户,以多种有效的形式,提升他们制作草编的本领和就业创业能力。 村民可根据已掌握技术选择不同产品进行加工,根据难易及复杂程度支付劳动报酬,例如:向日葵3元一朵、帽子15元等等,人均收入一天100块到300元不等,多劳多得也可制作成品、半成品、零件、拼装等,工作时间不限,工作方式灵活自由,原材料可以由农民自己地里的原材料提供,也可以由工坊提供。可以在家制作,制作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村民相应的劳动报酬,由公司统一进行回收销售。 三、“一个品牌销售”:参加展示活动,叫响“聊胜一筹”编织品牌。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编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家、进高校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展演聊城编织技艺和草编制品。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展览、展会和大赛等活动,提升聊城草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参加国内报纸、电视台、电台、网媒等新闻媒体的采访录制,叫响我市非遗草编的品牌。 采用“电商+直播”模式,打开我市农村编织产业新篇章,积极实现草柳编产业与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对接,激励村民注册网店,并在各个电商平台上销售产品,通过直播带货这一新的营销模式,迎来销量突破,为农民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通过DIY手工编织经营项目,让农产品的利用和传统技艺得到发扬,实现农民增收,帮助留守劳动力再就业,让广大村民不离家不出村、学手艺增收稳,实现“短期见效、长期增收”的目标,从而实现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传承、百姓居家创业就业和家庭增收四方皆赢,成就百姓致富梦。 |
答复时间 | 2024-06-30 | ||
办理类型 | 已解决 | ||
办理情况 |
尊敬的李明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农村编织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孕育出了以剪纸、木版年画、葫芦雕刻、柳编制作等一系列兼具实用与审美的优秀文化,其中葫芦雕刻、东昌府木版年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阳谷县的李台苇编、度假区的魏氏柳编制作技艺、临清市的竹器制作技艺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以李氏中国结制作技艺为代表的一系列手工技艺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的需求逐渐旺盛。我市高度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由市派书记、文旅、农业农村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农村,挖掘和培养了一批具有潜力的技艺和项目,通过举办编织技艺培训班、邀请非遗传承人授课等方式,不断提升农民编织技艺水平。积极推广“聊胜一筹”、“聊城手造”等地方品牌,通过参加国内外展览、展会等活动,提升了我市编织、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针对以小麦秸秆、玉米皮等为原材料编织篮子、衣服收纳筐、坐垫、床垫、茶盘等工艺品,我市也有相应的探索,如2020年,东昌府区堂邑镇教场李村成立了党支部领办的巧手编织专业合作社,利用农闲季节,组织农村妇女,以玉米皮、庄稼秸秆等为原料,编织手提包、水果篮等手工艺品,产品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往北京、上海等地,每月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23年东昌府区梁水镇镇西梭村莉莉藤条编织工艺坊,组织本村及周围村庄的30多名家庭妇女,利用PE仿真藤条、PET塑钢带等新型材料,编织花篮、水果筐、购物篮、背篓等10多个品种的工艺生活用品,产品远销江西、浙江、福建、四川等南方地区,年创收200多万元。 还有一些与之类似的非遗手工技艺发展良好,如在茌平区,李氏中国结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建霞为发展非遗技艺,注册茌平县金鑫中国结艺制品有限公司,成立加工编织示范点,已形成妇联(妇代会) +示范点+编织户的创业就业模式,每年开展集中培训50多次,随到随学,培训人员2000多名,同时段有400多人参与生产,建立起 “产、供、销”一条龙网络,人均年增收6000余元。真正地做到了零门槛、零库存的居家创业就业,实现了脱贫增收。其公司先后被评为“巾帼扶贫基地”、聊城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茌平区非遗工坊、聊城市非遗工坊、聊城市非遗实训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非遗工坊带动就业增收的典型代表。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据您的建议,结合我部门工作职责,下一步将积极配合市场监管、文旅等部门,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农村编织产业相关人才,指导相关从业者成立行业协会,通过非遗工坊、合作社等方式,推动实现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实现我市农村编织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带头人能力培养。农村编织产业想要健康长久发展,需要有一批有能力、会创业的领军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挖掘和培养,通过组织培训、交流学习、组织高素质农民职业技能大赛等方式,加强他们在编织技艺和商业经营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鼓励带头人守正创新,面向新时代新市场新需求,在创作形式、创作内容上探索创新,创造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优秀文创作品。 (二)加强经营模式创新指导。鼓励有条件的从业者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合作社或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生产和研学阵地,将符合条件的生产基地及时纳入到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等名录,采取“非遗工坊+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指定熟练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和产量。技术熟练之后可以实现家庭分散型传承生产,使村民生产更加灵活自由。 (三)优化农村技能学习条件。可以由市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服务队等政府在基层挂职人员协调,联合乡镇政府、文旅、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鼓励新村委员会、合作社、非遗工坊等组织提供稳定场所,组织村民技能培训,加强编织技艺交流学习,采取集中与分散、点对点与一对一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农民编织技艺水平。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如录制编织技艺教程视频等,扩大培训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加强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鼓励农村编织产业主体加强与品牌运营、市场营销等有关企业的沟通交流,对符合授权要求的编织企业,申报纳入“聊·胜一筹!”授权范围,为品牌创建奠定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二是加大产业宣传力度,可组织相关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产销对接会、品牌推介会等宣介渠道,大力宣传优质编织产品,提高影响力。三是推广“电商+直播”模式,鼓励村民注册网店,利用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四是加强品牌联动,通过开展编织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与其他互补非遗产品或者场景IP联动的方式,增加产品曝光度。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30日 |
||
主办单位 |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