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 | 李爱军 | 建议时间 | 2024-03-29 |
---|---|---|---|
建议内容 |
农村坑塘,曾是古老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面貌的快速进步和变化,这些老旧坑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继而被遗弃、撂荒,甚至成了“臭水坑”、“垃圾场”,功能尽失。严重影响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提质增速。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坑塘水量普遍减少。随着气候变化,自然降雨总体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流量小,坑塘赖以补充的水资源减少;加之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超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蓄水渗入地下,坑塘水面萎缩,甚至干涸。2、填坑造地现象严重。房地产市场的迅速膨胀,引发城区土地价格高涨,部分企业纷纷向农村转移,使得农村土地迅速增值。碍于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的限制,许多眼光都瞄向了农村废旧坑塘,于是填塘造地开始弥漫四里八乡,昔日的坑塘变身成种植、车间、村舍的地方。3、坑塘面积严重缩小。农村坑塘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开挖或更早期留下来的,留存至今的不但数量减三分之一以上,而且面积也缩小很多,原因主要有:一是为扩宅而填坑造地。靠近坑塘的村民利用靠近坑塘的便利条件,填土扩大自己的宅基地,造成坑塘面积缩小。二是各种施工侵占。随着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开始集体协商对村庄街道进行硬化、加宽、取直,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占用了一部分坑塘面积。三是落后生活方式而为。村民陋习式堆放垃圾、渣土。4、坑塘淤积严重几十年的沧桑岁月,农村坑塘历经多个社会发展时期,长时间的冲刷积淀加之水资源的日趋紧缺,几乎所有的坑塘底泥深度都在50厘米以上,有的超过70厘米,淤积十分严重,有的甚至成为旱塘,难以发挥养育生物的功能作用。5、管理严重跟不上以前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村里的坑塘大多都有专人管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坑塘难以分到一家一户,就成了不能进一步分割的共有财产。村委会也很少把坑塘作为管理范围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使得一些坑塘渐渐消失、面积被侵蚀,有一些坑塘甚至成了蚊蝇滋生、脏乱差的垃圾场。6、经济效益极小记忆中的农村坑塘都曾经发挥过很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独特而显著。坑塘边常常是村民夏天乘凉、聚集聊天,有的村还是开会议事的重要场所。几乎每个村庄的坑塘里都有鱼儿畅游、荷花飘香。而现在几亩、十几亩的坑塘常年荒废、闲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效益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二、对策建议:1、科学规划,高效推进结合镇域整体规划,密切乡村建设和旧坑塘开发利用关联,探索特色渔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入,丰富生态功。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传承记忆,编制、完善、提升县、乡(镇)、村三级规划,实现乡(镇)村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土地利用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配套,形成城乡一体的完整进步规划体系,助力乡村振兴扎实高效推进。2、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围绕“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突出“一坑一特色、一塘一风韵”并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恢复农村坑塘美化环境、调节水源、防涝抗旱、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因地下水位下降、水源补给条件差常年干涸的坑塘,重点实施垃圾清理、截断污染源、绿化工程;对水源补给条件相对较好、常年蓄水的坑塘,重点改善坑塘水质;对汛期降雨集中、其余时间蓄水匮乏的坑塘,重点实施疏通径流渠道、整治坑塘岸坡及绿化工程。3、选准模式 ,增加效益 农村坑塘承载的记忆和内涵既丰富又复杂,既现实又久远,治理利用模式也必将各有千秋,应密切结合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底蕴来确定。从打造纯景观模式、莲藕种植模式、水产养殖模式等方面着手,因地制宜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
答复时间 | 2024-06-30 | ||
办理类型 | 已解决 | ||
办理情况 |
尊敬的李爱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坑塘经济 建设和美乡村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们认真研究了您提案中的内容和建议,在您的提案中分析了当前乡村坑塘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恢复乡村坑塘的自然生态状态,发挥乡村坑塘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推动渔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感谢您对发展坑塘经济、建设和美乡村的关心和关注,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融合发展点,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好思路、好建议,我们将按照您的建议和意见,深入谋划,积极采取有力措施,稳步推进乡村坑塘治理,扎实做好乡村坑塘标准化改造,结合实际发展水产养殖、莲藕种养等乡村坑塘经济,建设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 一、加强对乡村坑塘的整体规划。组建聊城市利用乡村废弃坑塘发展渔业生产调研课题组成员,专门对全市乡村坑塘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经查,全市共有自然村庄6104个,基本每个村庄都有坑塘,其中村庄最多的有坑塘5-6处,共有乡村坑塘1.2万个,面积约4.8万亩,其中,3053个坑塘通过整治改造,适宜开展水产养殖,涉及面积约2.4万亩。同时,坚持“分类治理、一塘一策”,划清类别,以乡镇(街道)为主体摸清辖区内坑塘适宜发展水产养殖的底数和基本情况后,构建水产养殖专家现场指导,市县协调服务、分类帮扶,乡镇统一规划的乡村坑塘发展水产养殖的科学规划,对于待治理的坑塘,明确坑塘产权归属,制定治理计划,结合实际导入产业项目,鼓励将废弃坑塘变为莲藕种植、渔业养殖等场所,充分挖掘坑塘在种植养殖、生态休闲等方面的潜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将坑塘变为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有效资源。 二、扎实推进乡村坑塘标准化改造。抓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坑塘治理”有利时机,在全国率先提出利用乡村“废弃坑塘”发展乡村坑塘渔业,蹚出了向乡村废弃坑塘要产量、要食物的新路子,被农业农村部予以全国推广并派出乡村坑塘渔业专项调研组来我市调研座谈,给予充分肯定。全省乡村坑塘渔业助力乡村振兴现场观摩会在我市召开,全省唯一一次现场观摩会议。一是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健全发展乡村坑塘渔业制度、资金、技术和市场推进体系,在全省率先制定发展乡村坑塘渔业实施方案和监督管理办法,采取“省市奖补、镇村筹资、村企入股”方式,筹资1.1亿元,设立“渔联体”,成立技术指导组12个,保障乡村坑塘渔业发展。二是采取“闭环式”落实举措。紧抓乡村坑塘渔业项目落实,成立专门督导组,构建起方案制定、项目推进、现场督导、定期通报、专项督办一套“闭环式”落实体系,全年开展现场调研3轮,现场督导6轮,形成督导检查通报6期,专函督办2期,推动乡村坑塘渔业项目全面完成建设任务。三是“五种类型”搞活运营。创新推广乡村坑塘渔业村集体统一经营型、“合作社+村民入股”型、租赁外包型、“双长”联建型、村企联建型五种运营模式,确保改造后乡村坑塘有人养、能养成、见效益。2023年,新改造乡村坑塘3160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5%,形成水产品产量2000吨以上,拉动全市水产品产量增幅3个百分点,形成收入近4000万元。 三、积极推动乡村坑塘治理再出新成效。加大对我市乡村坑塘治理、发展乡村坑塘渔业好经验、好做法的推广力度,坚持因塘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标准化宜渔坑塘改造,2024年重点在茌平区、冠县和东阿县实施乡村坑塘标准化改造,新标准化改造乡村坑塘1800亩以上,逐步形成乡村环境增美、集体群众增收、特色池塘养殖产业发展的农村和农业、产业和环境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乡村坑塘治理、发展乡村坑塘渔业的支持力度,做好下一年度渔业项目储备工作,将乡村坑塘治理和发展乡村坑塘渔业作为向上争取渔业项目的重点。在治理乡村坑塘过程中,坚持“一塘一策、一塘一色”的原则,因塘制宜、循序渐进,治理乡村坑塘,发挥乡村坑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坑塘的治理和管护力度,积极推广相对成功的渔业养殖“技术模式”和渔业生产“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废弃乡村坑塘发展渔业产业,推动实现全市渔业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增美,全逐步实现市发展乡村坑塘渔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6月30日 |
||
主办单位 | 聊城市农业农村局 |